多年来,中国一直是全球头号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,也是工业机器人增长最为迅速的市场之一。记者近日与深交所一起走访调研多家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,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。业内人士指出,目前国产工业机器人产品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,但核心零部件的关键技术正在逐步赶超,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替代正在加速。未来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。
从结构上看,工业机器人由减速器、伺服电机、控制器、本体四大部件构成。但技术难度最高的前三大部件,近年来多被外资企业垄断,国内机器人整机制造在关键部件配套方面严重受制于人。目前,这一现状正逐步改变。业内人士介绍,目前国内具有自主研发和生产控制器、伺服电机、减速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厂商并不多。随着国家大力扶持和市场需求激增,越来越多的国产商异军突起。目前,中国已将突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作为重要战略,国内厂商已攻克减速器、伺服电机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的部分难题。“经过多年的研发和投入,公司的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产品在焊接、码垛、上下料、折弯等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。部分产品如折弯机器人及其工作单元,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”埃斯顿董事长吴波告诉记者。
借助资本市场的推动作用,部分公司成功募资扩建生产线,抢占市场规模和话语权;有的公司兼并收购业务协同企业,布局产业链和行业前沿技术。在带动业绩、技术、规模等提高的同时,推动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快速增长。埃斯顿2016年通过定增融资9.5亿元,用于机器人智能制造系统研发和产业化、机器人智能化工厂升级改造等项目。“目前公司机器人本体产能大约在2000套/年,在手订单充足,但出现产能紧张的情况。公司已为快速扩张的市场做好了产能准备,正在建设中的180亩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园产能规划为15000套机器人。”埃斯顿董事长吴波介绍。
在提升产能的同时,埃斯顿今年完成了全资收购英国TRIO、控股德国M.A.i.、参股美国BARRETT公司等多项海外投资并购,提前布局行业前沿技术,并开发了基于TRIO控制器+ESTUN伺服系统的运动控制完整解决方案。不少机器人企业借助资本市场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布局。今年6月,新时达以4.05亿元收购了以研发、制造及销售伺服驱动器及其他运动控制系统产品起家的之山智控,贯通了智能制造装备领域控制层、驱动层、执行层、设备层、工程应用等各个物理层,打造“核心部件—本体—应用—信息化”的完整产业链发展格局。
近两年,工业机器人下游需求火爆,本体生产制造商规模日益增大,带动了国产核心零部件厂商的发展;而核心零部件的突破,有利于本体厂商降低成本,进一步促进工业机器人的行业应用,形成良性循环。在此情况下,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趋势显现,国产工业机器人在市场总销量中的比重稳步提高。“随着国内技术的不断成熟,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占比将进一步提升。”科远股份董秘赵文庆认为。不过,多位业内人士指出,零部件国产替代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市场占有率较低,另一方面则是质量可靠性与稳定性仍有待提高,尤其是机器人的高阶算法上与德国、日本等国际行业巨头还有一定差距。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,今年1-10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10.48万台,同比增长68.9%,继续保持高速增长。“未来至少三年,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复合年增长率将不低于30%。”上述高管表示。